7月5日,怀化学院“药香青苗”社会实践团深入锦和镇楠村村,聚焦当地柑橘、甘蔗、肉牛三大特色产业,深入调研其“小而精”的链式发展路径,探寻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经验。
甘蔗“炼金”:古法红糖,电商助力
楠村村拥有百亩甘蔗林,过去曾面临鲜蔗直销价格低和滞销困扰。在村党组织引导下,村民积极创新,将滞销甘蔗转化为古法熬制的红糖,不仅留住了传统的独特风味,更让甘蔗焕发了新的生机。不仅如此,村里还引入电商新业态,百户村民通过直播带货,成功带动“麻阳蔗礼”伴手礼热销,为当地脱贫群众开辟了稳定增收渠道。
柑橘“深掘”:地标品牌延伸价值链
作为“麻阳冰糖橙”核心产区,楠村村锦江河沿岸的500亩柑橘园户均年产柑橘万斤。但在以往,这些柑橘大多以批发价出售,利润十分微薄,还面临着不小的市场风险。为提升效益,村民们积极探索探索“药食同源”的发展路径,将柑橘皮晒制成陈皮,销往各大药房,有效延伸了柑橘产业的链条,让产业收益得到了显著增加。
肉牛“循环”:生态养殖降本增效益
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犇旺公司的带动下,楠村村的肉牛养殖规模突破千头。村里创新采用“白天山林放牧+夜间发酵床圈养”的模式,使得肉牛的疫病率降低了 30%。同时,村民们充分利用荒山放养和回收秸秆制作饲料,大幅降低草料成本,并建立“水肥一体化”循环利用系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如今,这一养殖模式已经带动 62 户 205 名村民(其中包括脱贫群众)实现就业,年分红率达到 8%,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实践团建言:融合创新提升产业韧性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发现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成本控制与附加值提升等痛点。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践团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融合升级方案。蔗牛联动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将甘蔗叶、渣加工成饲料,预计可使肉牛养殖成本降低 30%,形成 “甘蔗加工 — 废料饲牛” 的绿色循环链。粪肥还田有助于促进生态发展,把处理后的牛粪替代化肥还田,用来滋养柑橘和甘蔗,实现了节本提质与生态环保的双赢。电商赋能可以提升产业价值,扩大古法红糖直播带货的规模,同时尝试开发柑橘果汁、果干等深加工产品,借助电商平台提高品牌溢价和附加值。
“一根甘蔗两头甜,一片橘林万家富,一群黄牛产业兴。”楠村村通过党建引领、链式思维发展特色产业矩阵,正走出一条富有活力的振兴之路。实践团领队、学生党员胡思本感慨道:“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发展’,楠村村的实践生动证明,整合资源、延伸链条、融合发展是激活乡村产业动能、实现可持续振兴的关键密码。”
随着蔗渣饲料化、牛粪资源化等融合举措的深入实施,楠村村的特色产业生态闭环将更加完善,其“甜蜜事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也为探索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楠村样本”。
来源:麻阳融媒体中心
作者:段思嘉
编辑:张蓉
本文为麻阳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mayangnews.com/content/646941/91/15113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