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五年来,一任接一任的驻村第一书记们真抓实干,挥洒汗水,续写着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故事。湖南省委办公厅乡村振兴驻麻阳新溪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范年东,从“机关干部”到群众口中的“自家兄弟”,他将脚印留在田埂、把热情洒进新溪大地,用行动书写着动人的为民篇章。
350 万资金解民忧,硬化路铺就 “致富道”
2023年5月17日,新一批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正式进驻新溪村。范年东带着队员走访完全村390户家庭,梳理出6大类100多条诉求心声。多个路段没有硬化,运送柑桔困难;沟渠堵塞,出行不便;饮水安全……一份村民们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民生实事清单摆在了工作队的案头。
范年东(左二)带着队员们查看了解村里道路硬化情况
通过多方奔走,范年东带着队员们争取到了350万的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不仅让村里的泥泞路变成了硬化道,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拿到了 100 多万元劳务报酬。“就拿柑橘运输来说,以前靠肩挑人扛,现在路通了,光运费一年就省了 50 多万。” 一位村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闲置客运站 “变身” 加工厂,产业链激活乡村活力
“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邻近高速口,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这是范年东对新溪村的最初印象。村里一半人口常年外出务工,如何让村民 “家门口就业”?他将目光投向了村里一座闲置的客运站 —— 紧邻高速口的地理优势,让这里成为发展产业的理想选址。
范年东(右一)在湖南串点食品有限公司了解企业发展情况
经过市场调研,工作队敲定建设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厂,提出 “打造一个品牌,振兴一条产业链,带动一个区域发展” 的思路。2024 年 2 月,“湖南串点食品有限公司” 在客运站旧址开工建设,700 平方米的车间配备了速冻库、冷鲜库等专业设施。通过政策奖补与乙方垫资模式,村集体仅投入 5.8 万元就拥有了工厂 100% 硬件所有权,每年保底分红达 5 万元。
“投产后年营业额预计突破 3000 万,每天能吸纳 80 人就业,全年可解决 100 个岗位。” 范年东介绍,消息一出,村民报名热情高涨,仅村里的妇女就有 50 多人登记入职,曾经闲置的劳动力正变成乡村振兴的 “生力军”。
博物馆里藏 “密码”,文化赋能乡村治理
除了产业振兴,范年东更看重 “精神富农”。新溪村作为苗族聚居地,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法文化。工作队联合怀化学院专家,收集整理了 400 多件涵盖环境保护、婚嫁习俗等八大类的实物,于 2024 年 4 月建成 “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
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建成
“这些老物件里藏着乡村治理的智慧。” 范年东说,博物馆不仅成了展示苗族文化的窗口,更通过引进专业研学机构,让青少年在参观中感受传统法治文化的魅力。如今,博物馆已成为村里的 “文化地标”,既留住了乡愁,也凝聚了人心。
种子已播,牵挂永续:“我早已是新溪人”
“群众工作要让大家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才能心往一处想。” 这是范年东常挂在嘴边的话。驻村两年,谁家孩子上学难、谁家老人需帮扶,他都一一记在心上、落在实处。在他的倾情付出下,新溪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范年东(中)走访村民
尽管已返回原单位,范年东的心仍牵挂着这片土地,两年的驻村时光,范年东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新溪人”:“期盼新溪村产业更旺、村民更富,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 而在村民滕生有眼中,“范队长就像播种人,把希望的种子播在了新溪村的土地上,更播进了老百姓心里。”
范年东(中)与队员一起查看种植产业发展情况
从 “驻村” 到 “驻心”,范年东用实干诠释了第一书记的担当。在新溪村的蜕变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 当真心扎根泥土,必能结出幸福硕果。
来源:麻阳融媒体中心
作者:曹芹
编辑:张蓉
本文为麻阳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mayangnews.com/content/646941/91/1511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