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绘声绘色,绘出苗乡孩童龙船梦

来源:麻阳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莎 谌佳 编辑:张蓉 2025-07-09 10:51:46

7月5日,在吕家坪镇的锦江河畔,一场以“植物拓印非遗传承”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正在悄然绽放。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微爱”青年志愿者团队联合麻阳妇联、共青团麻阳县委开展“第二课堂”,将植物拓染这一古老非遗技艺与乡村教育深度融合,为当地留守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与自然美学的窗口。

非遗进课堂:植物拓印激活文化基因

“轻轻敲打,让植物的汁液在棉布上留下永恒的印记。”在吕家坪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志愿者正指导学生们完成植物拓染作品。孩子们将采摘的枫叶、樟树叶、野花等自然材料精心排列在棉布上,用小锤反复敲击,汁液渗入纤维,形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案。这堂名为“拓花草之印,染自然之美”的实践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植物拓染的技艺,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一草一木皆文化”的内涵。

微信图片_20250709101822.jpg

(图为学生们完成植物拓染作品 伍旭芳摄)

“植物拓染是中华传统技艺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以麻阳“长河文化”为背景,结合沈从文笔下《长河》的文学意境,引导学生从自然中提取灵感,通过拓印记录家乡的生态之美。课程中,学生们还学习了麻阳苗绣、剪纸等非遗元素,将民族图案融入拓染作品,创作出“长河号子”“苗疆前哨”等主题文创产品。

微信图片_20250709101819.jpg

(图为欧栩淇以“麻阳龙船”为原型,进行植物拓印与再创造 胡忠现摄)

教育创新: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自信

为打破传统支教“单向输出”模式,团队构建了“双维一体”教育体系:在技艺实践与文化阐释的交融中,“微爱”青年志愿者团队创新打造沉浸式乡土文化课堂。团队不仅开设植物拓染特色课程,更联合麻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绵水开设“长河摇橹号子”音乐课堂,让学生在传唱古老号子的节奏韵律里,将植物的纹理拓印于画布之上,感受劳动智慧与自然美学的跨时空共鸣。同时,团队深挖在地文化资源,依托吕家坪镇“从文亭”“苗疆前哨”等历史遗迹,精心设计“长河文化研学路线”,引导学生以拓染作品为载体,讲述沈从文笔下苗乡的风土人情,在艺术创作与文化叙事的交织中,厚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使命感,让非遗与文学经典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焕发新生。

七年坚守:从“播种机”到“生态链”

自2018年起,“微爱”团队已连续七年扎根麻阳,累计开设非遗课程 245 节,服务学生近万人,往返行程累计超 2000 公里。“这不是简单的‘文化下乡’,而是‘生态重建’。” 打开“非遗生态图”:教育是土壤,调研是根系,传播是枝叶,产业是果实,四者共生才能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在锦江河畔的蝉鸣声中,孩子们的拓染作品随风轻扬,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微爱”青年志愿者团队以植物为笔、以文化为墨,在吕家坪镇绘就了一幅“非遗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让千年文化在青春手中延续,让绿水青山因文化而增值。

来源:麻阳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莎 谌佳

编辑:张蓉

本文链接:https://www.mayangnews.com/content/646941/91/1511197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麻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