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人才为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舒家村乡紧扣乡土人才这一核心资源,以“引、育、用”为抓手,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推动乡土人才“破土飘香”,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广纳贤才,构建人才汇聚强磁场
舒家村乡坚持“深挖本土潜力、吸引外流人才”双向发力,以三项举措夯实人才根基。全域摸排“建库”。开展“拉网式”人才普查,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掌握企业管理、种植养殖、技艺传承等领域人才信息,建立乡土人才库,为精准引才育才提供数据支撑。搭建平台“聚贤”。成立乡友会并下设7个分会,吸纳240余名在外乡贤,搭建“乡友会+分会+乡贤”三级联络体系,畅通乡贤反哺渠道,定期通报家乡发展动态,引导乡贤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建言献策。情感联结“唤雁”。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系列活动,组织乡贤座谈会、恳谈会,以桑梓情谊为纽带,介绍家乡发展机遇和优惠政策,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乡贤制度,解决乡贤家属实际困难,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精育良才,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舒家村乡构建“技能、电商、非遗”三大培育体系,提升人才专业素养。以赛促学育“田秀才”。围绕柑橘主导产业,组织种植大户参与全县技能“大比武”,采取“理论授课+实操演练”模式,邀请专家传授品改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实现柑橘亩均增产15%,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电商赋能育“新农人”。对接“青山村长”等知名主播开展直播培训,内容涵盖电商运营、直播技巧等,选送3名人才参加培育计划,成功孵化“木头井人”等特色IP,2024年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200万元,拓宽销售渠道。传承非遗育“守艺人”。将古法红糖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遗,配合央视拍摄专题报道,设立非遗工坊和标准化车间,通过“师带徒”模式,培育省市级传承人各1名,推动红糖年产值超2000万元,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
善用贤能,释放人才价值新活力
舒家村乡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动乡土人才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乡村治理等领域发挥作用。政策护航助创业。实施“能人返乡”工程,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培育5个特色帮扶车间,带动120余名留守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2.4万元,形成“人才返乡—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良性循环。乡贤聚力惠民生。开展“甜蜜事业·共筑未来”教育基金募捐,筹集125万元用于奖教奖学、改善教学设施,激发师生积极性,提升教育质量。示范引领美家园。发挥乡土人才带头作用,动员5000余人次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撬动资金200万元,打造3个和美乡村示范院落,助力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舒家村乡通过引才聚才、育才强才、用才兴才,探索出一条乡土人才振兴新路径。未来,该乡将持续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让更多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舞台上绽放光彩,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来源:麻阳融媒体中心
作者:向万奇
编辑:张蓉
本文为麻阳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mayangnews.com/content/646949/56/14948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