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流动舞台耀苗乡

来源:麻阳新闻网 作者:雷国荣 编辑:张蓉 2011-09-17 20:46:19
时刻新闻
—分享—

  金秋八月,丹桂飘香。在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龙池村,县花灯戏剧团演出车刚刚进村,就吸引了该村众多群众的目光,不一会,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亲们就把“流动舞台车”围得水泄不通,期待着好戏上场。

  开着流动舞台车,走乡穿村,一天一台戏,三五天一转场……麻阳苗族自治县花灯戏剧团不仅将舞台“搭”在苗乡城镇村寨,而且延伸到相邻的贵州铜仁和湘西芦溪、吉首以及怀化、芷江等二十多个市、县。

  近年来,麻阳苗族自治县花灯戏剧团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定位在苗乡广袤的山乡农村,主动转换角色,校正坐标,找到拓展演出市场和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契合点,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一路走一路唱,一年演出近300场,以过硬的本领、优质的服务,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先后多次受省、市、县的表彰奖励。

  流动舞台:农村市场唱大戏

  当改革大潮汹涌而来,改革这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剧团培养了一个“购买力”十分旺盛的市场,另一方面也端掉了他们捧在手里几十年的“铁钣碗”,吃惯了“皇粮”的县级剧团财政拨款减少,“人头经费”没有保障。为此,一些曾经红极一时的剧团曾惊慌失措,有的门前冷落,有的甚至悄然消失。

  麻阳人爱花灯,爱看戏。特别是在农村,看花灯、唱花灯、谈花灯,这几乎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逢年过节,都有请戏班子唱大戏的传统。剧团如果在某个村一炮打响,必定百人传千、千人传万,走红山乡。

  曾经捧着“铁饭碗”的麻阳县花灯戏剧团看准了这一点。他们放下身段,把根深深扎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变成了行走在乡间的“流动舞台”,极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建立联系网点,把农村里的节会、喜庆的时间、地点,作了详细调查和登记,有针对性地上门“推销”团里的拿手好戏。几年下来,声名远播,“订单”纷至沓来。去年,该剧团全年的演出场次达到275场,县内演出196场,县外演出79场,演出总收入50多万元。2006年以来,剧团累计下乡演出70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每年春节一过,剧团就开始走县城、串农村,一天也没停,就像一支文艺轻骑兵,不仅走遍了麻阳苗乡的山山寨寨,而且远赴贵州铜仁、湘西以及怀化,哪里的群众有需求,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

  自己唱戏,自己搭台。为了不给基层添麻烦,不管演出地点有多偏远,也不管严寒酷暑,所有演职员都是早出晚归。有时为了不影响下一个点的演出,全团上下不分领导和职工,无论是乐手、司机,还是年迈的老演员、剧团的台柱子,甚至带队的剧团领导都帮着搭建舞台,有的农民朋友大清早看见村口突然搭起的舞台,既感到吃惊也感动不已,说好像又见到了过去的文艺宣传队。

  光有热情还不够,还得用高质量的节目吸引农民朋友。剧团这些年累计创作新节目60多个,除了花灯戏,还有歌舞、快板、乐器合奏、小品等,节目内容涉及计划生育、税费改革、防汛抗洪、破除迷信、婚姻法规、邻里之间、婆媳关系、尊老爱幼等,许多节目已经成了剧团的保留节目,有的节目成了每到一地的必演节目,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喜爱。

  奖勤罚懒:工资表上见“真功”

  多元文化日益丰富的大背景下,这个创建于1958年的老剧团一度被推到了“悬崖”边上。前些年,一直吃“大锅饭”的剧团,因为待遇差等原因,团里人心涣散,演员说不来上班就不来了,想不上台唱就不唱了。有一次演出快开戏了,有个演员却不见踪影,观众骂声一片。类似的事,屡屡出现。体制、机制上的种种弊端,在多元文化日益丰富的大背景下被愈加放大。剧团领导感到管理难了。有段时间,这个地处县城繁华地段的剧团里,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老鼠乱窜,一片荒凉。

  为了求生存谋出路,2006年,麻阳花灯戏剧团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大胆改革,改固定工为合同制,推行竞聘上岗,对剧团进行重组,进行大“换血”,通过从社会招生、艺术学校引进的办法,补充了20多名演员。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涵盖演出、考勤、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同时,对演出活动音、服、道、效各种工作程序进行分组管理,工作开展实行“既分工又合作”的原则。

  “化装不认真,演出中无精打采,罚款5元;误场罚款50元—100元;……”无规矩不成方圆。一条条硬性规定,不仅对演员、伴奏、舞美进行约束,就连食堂的大师傅做饭不认真也要受罚。

  有罚也有奖。制度里还规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赢得观众掌声,奖励10元;临时救场,奖励2元—20元;排练中有突破创新,奖励50元……”每次演出结束后,考核人员和带团领导都会碰头,将奖惩记录在案,月终工资表上见分晓。

  “打破大锅饭”,关键一招是改固定工为合同制,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在分配上体现了“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原则。具体办法是:除每月固定的几百元的底薪外,每场戏按角色主次分四类奖励工资。新的分配制度,将“勤”与“懒”的经济收入差距拉大,有效地激发了演员们的进取心,纷纷想方设法提高演技,实现了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紧密相连的良好局面。

  一些年轻演员对自己要求不严,怕吃苦,功力欠缺,难以胜任各类演出任务。针对这一情况,剧团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退休老演员返聘回来,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传、帮、带,从一招一式的基本功开始,全面提高演员素质,并把严格的考勤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按季度对演职员进行考评,末尾待岗,直至淘汰。

  不论严寒酷暑,只要演戏空闲,演员们每天从早到晚都要集合三次进行排练。他们常常会为一个招式、一句台词、一个表情,反复琢磨,反复练习,力求达到尽善尽美。机制、体制上的大动作,就像是一个巨大杠杆,将原本正在下沉的剧团迅速撬起,使其充满了向上的动力。

  继承创新:老剧团焕发新活力

  清晨的苗寨薄雾轻霭,阿妹精心打扮,神往芦笙会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描摹赶芦笙会途中,阿哥阿妹欢快、憧憬芦笙会后两情相悦的激动溢于言表;歌词轻快俏皮,舞蹈轻盈俏丽。舞姿如画、情境如诗,为观众展现了一轴史诗般的五溪苗族风情画卷。

  这是麻阳花灯戏剧团近两年新创作的大型舞蹈诗《苗山飞歌》的开场。

  “别的剧团根本没法比,一般就是演员直接上台就唱,哪有灯光、烟雾、配音……”今年2月9日,县城民族剧院,台下看戏的苗族老汉滕树魁睁大着眼睛,半张着嘴,一脸痴迷。

  留住观众,树立品牌,必须有好戏做后盾。近几年来,麻阳花灯戏剧团在服务中心、服务基层的同时,在剧目表演上始终坚持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以质取胜”的宗旨,不断组织创作新的作品,精心打磨,创作出了一大批“独家绝活”、“独门秘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不俗的成绩。

  2006年,在湖南“群星奖”怀化选拔赛上,剧团创作选送的歌曲《乡亲乡邻》获得一等奖,在湖南公共频道举行的全省戏剧大赛中,剧团选送的花灯表演《四季观花》获单位团体奖,表演者张继胜和舒秀群分别被评为观众喜爱的戏剧演员。

  2007年,在湖南公共频道举行的全省戏剧大赛中,剧团选送的花灯表演《俏花扇》再次获单位团体奖,表演者张继胜和舒秀群再次分别被评为观众喜爱的戏剧演员。

  在观众的需求中,该剧团不断增加新的看点,让传统的剧目更加逼真而神奇,并不断创作新的剧目。他们先后编排了诙谐幽默的传统剧目《憨宝娶亲》;表现邻里和谐共处的《乡邻乡亲》;反映建党80周年辉煌成就的《红旗飘飘》;展示苗族独特风情的《摇嘎摆》等,这些贴近现实、寓教于乐的剧目上演后,不仅在乡村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在业界也广受好评。

  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县剧团大胆地编排了一场场的现代晚会,歌曲、舞蹈、小品、相声……虽然水平与国家、省、市的专业队伍还有差距,但在广大农村,却是一场深受农民朋友喜爱的“联欢晚会”。晚会演到哪里,总能惹得全村出动,老老少少集体观看。该剧团与计生部门联合举办的晚会在县城搭起了台子。看着一个个诙谐幽默、寓教于乐的节目,台下观众哈哈大笑。笑声过后,“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

  继承创新并重,精品缔造品牌。创新使麻阳花灯戏剧团这个“老”剧团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生机,影响进一步扩大,演出市场也得到不断拓展。2006年,该团受邀参加了会同县鹰嘴界国家自然保护区授牌庆典活动的文艺演出;2007年,承办了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新大楼正式营运庆典活动大型文艺演出;2008年,参加了怀化市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的文艺演出。

  现在,该剧团已排练了20多台节目,可以连续演出20场不重戏,而且还有不少属于“独家绝活”,有些还不断在演出中赢得荣誉。如大型舞蹈诗《苗山飞歌》经过不断打磨,在2009年湖南艺术节上大获成功,获得专业艺术剧目综合奖田汉新剧目奖,并位居此奖项名单首位。

  政府采购:铺就剧团发展新路

  戏好台风正,麻阳花灯戏剧团已不愁没有市场,但新的烦恼又尾随而至。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一些发达地区演出市场火爆,不少外地演出团体开出了优厚工资和待遇,剧团不少演员被挖走,直接导致了演出质量急剧下降。这犹如一记重锤,敲醒了剧团领导班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必须加大后备人才的储备,创造留人的良好环境。麻阳县委、县政府在这件事上也认识到,面对市场的文化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一个剧团、一个文化部门的“单兵作战”,党委、政府依据市场规律伸出的援手,既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保障,也是一种提升文化产业生命力的有益探索。

  为了培育后备人才,并让这些苗子获得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剧团除了老帮带外,在排戏的时候,为每个角色都安排一名后备演员,如此一来,年轻人可以扛大旗,台柱子照样也可以跑龙套,既保证了演出不因主演的缺位而耽误,同时也减少了台柱子流失带来的风险,还使新人有了充分成长的空间。

  有了充足的人才储备,剧团不再害怕 “挖墙脚”。然而,如何创造真正吸引人、留住人的环境,各级党委政府,也为剧团倾注了心血。为了帮助剧团在艺术上不断提升,国家文化部赠送了一台多功能演出车,县委、县政府给予剧团大力支持,先后扶持设备和资金总值达20多万元。县文化部门经常邀请省、市专家,为他们进行辅导。

  如何让花灯戏剧团走出“叫好、叫场、不赚钱”的怪圈?简单地拨款,显然不利于包括剧团的成长。为此,麻阳县委、县政府转换角色,以需方的身份进入文化市场,实行“政府出钱,剧团出力,百姓免费看戏”的方式,以每场5000元的价格购买了剧团12场演出,仅此一项就为剧团增加了6万元的收入。既解决剧团收入问题,又解决送戏下乡问题,使有限的公共财政投入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在扶持剧团的同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各级的大力支持,对麻阳县花灯戏剧团来说,既是一种认可,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人们期待并相信:古老而独具特色的麻阳花灯戏,将在苗岭山寨久久回荡;麻阳花灯戏剧团这个承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使命的“流动舞台”,必将让独具特色的花灯戏唱响山乡,唱红苗乡大地。

来源:麻阳新闻网

作者:雷国荣

编辑:张蓉

阅读下一篇

返回麻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