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艳萍,女,苗族,1985年9月生,中共党员,现任麻阳融媒体中心总编室副主任。从事新闻工作17年来,她以镜头记录时代、用笔尖传递温暖,先后制作新闻作品2000余期,专题片头300余个,作品《麻阳:“微菜地”贴心设计解乡愁》获湖南广播电视奖,连续三年获评县级“优秀工作者”。工作中,她恪守“数着星星下班”的敬业信条,暴雨中蹚水剪辑新闻、通宵打磨作品的故事传为佳话。然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她扎根公益事业15载,以无私大爱点亮苗乡困境群体的希望之光。
公益初心:从偶然善举到终身使命
从小在山区长大的龙艳萍,深知农村贫困家庭的艰辛。她天性善良,从记事起就乐于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无论是帮邻居老人挑水砍柴,还是为困难同学分享自己的书本文具,她总是默默付出。2010年,在一位热心朋友的带动下,她开始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经常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组织、参加各类慈善募捐活动。无论是为山区孩子筹集学费,还是为患病家庭发起爱心捐助,她都积极奔走,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这份源自成长经历的朴素善意,逐渐化作她坚持公益的持久动力,也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
2015年,一场偶然的求助改变了龙艳萍的慈善轨迹。麻阳碰溪村5岁男孩田鑫罹患重度地中海贫血,家庭因治疗陷入绝境。龙艳萍与同事发起募捐,但面对持续4年的高昂费用,她深感个人力量有限。“若有一个公益组织,便能凝聚更多爱心!”怀着这样的信念,她与志同道合者奔走呼吁,于2016年6月成立“爱在苗乡志愿者协会”,并担任副会长。协会为田鑫争取到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20万元的资助,助其完成骨髓移植;2017年病情反复时,她又发起全县募捐,筹得18万元延续治疗。如今,田鑫已重获健康,而龙艳萍的公益之路就此启程。
助学扶智:托起乡村孩子的未来
龙艳萍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钥匙。她以协会为平台,发起多项助学行动:
高考助学:2016—2018年,组织志愿者为寒门学子筹集学费,助其圆梦大学;
梦想书包计划:2018年,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发起项目,筹集1000个书包及学习用品,惠及麻阳漫水、江坪、小坡、官东、空石溪等村小。
拾穗行动:承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8年累计资助单亲失依困难学生500余人次,发放助学金100余万元,覆盖全县18个乡镇。
泥泞路上的暖心跋涉
2016年2月,江口墟镇的走访成为团队集体记忆。为核实舒雅菲的家庭情况,龙艳萍与志愿者们踩着春寒料峭的泥浆路,深一脚浅一脚跋涉4公里。当浑身湿透的她们出现在孩子家门口时,舒雅菲的外婆颤抖着用衣袖擦拭条凳:“这样的天气,没想到你们真会来。”这句朴实的话语,让志愿者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用脚做公益”的真谛。正是这种坚持,使得“拾穗行动”8年间精准资助260名单亲儿童,发放助学金超百万元。
“做公益真的会上瘾,因为你能亲眼见证美好在生长。”2016年,当龙艳萍带着新募集的376套课桌椅走进栗坪中心小学、祖坳小学等学校时,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场景让她倍感欣慰。
2016—2019年“9·9公益日”,龙艳萍利用腾讯公益平台,与伙伴们筹集“随迁子女需要关爱”项目资金3.2万元,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85人。
2016年—2021年,承接了“鳌江一元乐捐”和麻阳在外企业家曾华丽“爱心助学”项目。
2023年,通过开展的大爱无疆“逆风飞翔·事实孤儿同行计划”筹集12万元,帮扶31名“事实孤儿”,通过生日会、心理辅导等活动助其重塑自信。
2018年,担任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麻阳驿站负责人后承接暖流计划,累计发放1000余个“暖流包”和6个“体育包”,惠及大桥江、栗坪、尧市等乡村小学。
在花园小学发放现场,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套上新发放的红色羽绒服,龙艳萍蹲下身细心帮孩子们拉好拉链。这个被摄影师抓拍的瞬间,后来成为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流计划全国宣传海报,画面里孩子绽放的笑脸是福利公益最美的注解。
定制温暖的“暖流行动”:让困境群体感受社会温度
作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麻阳驿站负责人,龙艳萍创新“五精准”服务模式:
1. 需求精准:为每所学校建立“御寒物资需求档案”,测量1000多名学生的身高脚长 。
2. 发放精准:设计“拆盲盒”互动环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领取专属暖流包。
3. 延伸精准:配套开展“体育教师培训”,邀请全国静水皮划艇冠军郭姗姗进校园,确保捐赠器材真正用起来。
4. 反馈精准:制作《温暖回音壁》影视专辑,让捐赠人看见每份爱心的去处。
5. 持续精准:建立“成长跟踪卡”,记录受助学生三年体质变化数据 。
抗疫行动:疫情防治期间,她组织协会为封控小区送去价值10万元的物资,向320名环卫工人发放防疫包,为老人提供“黄手环”100余个;
长期帮扶:2015年以来,她个人资助20余名贫困学生,累计捐助超10万元。受助学生刘美玲自幼母亲失踪、父亲残疾,考入师范后含泪拥抱龙艳萍:“您就是我的妈妈!”
润物无声的心灵陪伴
谭湘玲,一个11岁的女孩,患有轻度智力障碍,母亲早逝,父亲又罹患精神病,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体弱多病的奶奶勉强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年幼的湘玲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长大,性格内向怯懦,甚至不敢与人交流。
幸运的是,龙艳萍走进了小湘玲的生活。这位热心的帮扶者不仅经常关心湘玲的成长,还多次到家中看望慰问,并与其他志愿者陪湘玲一起过生日。在龙艳萍的耐心陪伴和温暖关怀下,湘玲渐渐打开了心扉。从最初躲在角落不敢出声,到现在主动与人交流,这个小小的进步背后,是龙艳萍用爱心浇灌出的希望之花。虽然生活依然艰难,但湘玲的脸上开始绽放笑容,这份改变让人看到了爱的力量。
坚守信念:公益精神薪火相传
15年公益路,龙艳萍的善行感染了无数人:
从“独行”到“众行”:爱在苗乡志愿者协会从几人发展到数百人,龙艳萍与麻阳志愿者们通过“公益小天使”“雷锋青少年”“儿童五防”等项目,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帮扶网络,受益超10万人次;
从“输血”到“造血”:她注重精神赋能,如开展“宝贝生日会”增强孤儿归属感,资助学生龙腾飞、刘美玲考入公费师范,反哺家乡教育;
从“坚持”到“信仰”:她说:“做一次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却很难。但看到受助者的笑容,一切艰辛都值得。”
荣誉与展望
龙艳萍的奉献赢得广泛赞誉:荣获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流计划优秀骨干”、县级“优秀志愿者”、县级“首届新时代新雷锋”等称号。面对荣誉,她谦逊地表示:“成绩是起点,未来我将继续抽时间、挤时间,把公益做得更扎实!”
龙艳萍,一位扎根苗乡的新闻工作者,以敬业精神书写职业担当,以志愿者的赤诚深耕教育扶贫,展现了新时代公益领袖的担当作为,更以15年公益坚守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像一束光,照亮困境者的前行之路;又如一粒种子,让大爱在苗乡生根发芽。她的故事证明:平凡岗位亦可成就非凡,点滴善举终将汇成江海!
来源:麻阳融媒体中心
作者:通讯员
编辑:张蓉
本文为麻阳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mayangnews.com/content/646943/90/1526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