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阳苗族自治县北部的崇山峻岭间,板栗树乡大辽村宛如一颗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明珠。这里,溪水潺潺,古木参天,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历史的沉香。更令人心驰神往的,是那镌刻在骨子里的尚武精神与舞龙豪情——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武术村”,是锣鼓喧天的“舞龙村”。当古老的拳脚功夫与矫健的游龙身影遇上新时代文明的春风,一幅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盛夏的暑气,被大辽村文化广场上的一阵阵呐喊声冲散。这里,是孩子们的“武林”。一年一度的传统武术公益课堂,是村里最“燃”的风景线。自2022年起,这方小小的天地,就成了传承大辽武术基因、点燃少年英雄梦的“火种基地”,更成了守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安全港湾”。
“哈!”“嘿!”一招一式,虎虎生风。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专注与坚毅。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浇不灭他们眼中的光。这不仅仅是一次强身健体的暑期活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浸润与安全守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门拳”的精髓,在老拳师手把手的教导下,正悄然注入新一代的血脉。
“以前暑假,孩子不是抱着手机,就是跑到溪边玩水,我们当家长的真是操碎了心!”村民田大姐看着场上生龙活虎的儿子,脸上笑开了花,“现在好了,村里每年暑假都办武术班,孩子天天盼着来,不仅身体练得棒棒的,还懂了什么是‘尊师重道’,回家都主动帮我做家务了。最关键的是,村里还把防溺水、防性侵的知识编成了顺口溜,在武术课上教,孩子们在练武中就学会了保护自己,我们家长在外打工也安心多了!这武术班,真是办到了我们心坎里!”
如果说夏日的武术是静水流深的传承,那么新春的舞龙,便是激情澎湃的迸发。每逢春节,大辽村便成了欢乐的海洋。金色的长龙在数十名壮汉的擎举下,时而翻腾跳跃,时而盘旋游走,仿佛有了生命,在锣鼓喧天中向每一位村民和游客传递着最热烈的祝福。
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场全村人的“团圆饭”。在外打拼的游子,无论多远,都会想方设法赶回来,只为再看一眼那熟悉的龙影,再听一听那震天的锣鼓。
“我在外面打工,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年味儿。每逢过年,看到村里把舞龙搞得这么热闹,心里那个激动啊!”常年在外务工的小伙子小滕兴奋地说:“大家一起出力,一起呐喊,感觉心一下子就贴在一起了。这舞龙,舞的不仅是吉祥,更是我们大辽人的精气神和凝聚力!”
从夏练三伏到冬舞长龙,板栗树乡大辽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如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着这片文化沃土。它让古老的技艺“活”了起来,让沉寂的乡村“动”了起来,更让村民的心“聚”了起来。而这份“聚”,更体现在对“一老一小”的深情关爱上。
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仅是文化活动中心,更是关爱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针对留守儿童可能面临的孤独与安全问题,村里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党员干部、乡村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定期家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防溺水、防性侵、防欺凌等安全知识普及,用爱心和耐心为他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护网”。
“以前大家各忙各的,现在通过这些活动,谁家有困难,招呼一声,全村人都来帮忙。”村里的老党员感慨:“特别是看到村里的娃娃们,有人教、有人管、有人疼,我们这些老骨头心里就踏实。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把人心拧成了一股绳,这股绳,就是我们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力量!”
如今,大辽村的故事,正通过新媒体的镜头,传向更远的地方。村里正紧锣密鼓地规划着“游古村、观舞龙、习武术”的文旅融合新蓝图。他们要让更多人走进大辽,亲手触摸斑驳的古墙,亲耳聆听激昂的鼓点,亲身体验武术的魅力。
板栗树乡党委书记满怀憧憬地描绘着未来:“我们要让乡村不仅是一个‘居住地’,更是一个‘目的地’。让大家来了能看、能玩、能学,还能带走我们地道的农产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发展,把更多的年轻人吸引回来,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让空巢老人不再孤单。我们要用文化这张‘金名片’,撬动乡村发展的‘金饭碗’,让板栗树乡的明天,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让乡亲们的日子,像我们的舞龙一样,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龙腾武韵,新风拂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浪潮中,板栗树乡大辽村正以文化为笔,以奋斗为墨,以关爱为色,奋力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华彩篇章!
来源:麻阳融媒体中心
作者:文嘉
编辑:张蓉
本文为麻阳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mayangnews.com/content/646942/98/1518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