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蝉鸣声中传来喜讯——17岁的少年段周平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录取,即将进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这份录取通知书不仅是一张入学凭证,更是一份跨越66年的军人精神传承。
通知书送达当日,段周平第一时间将它捧到83岁的外祖父滕树林面前。老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通知书,眼中泛起激动的泪光。这一刻,仿佛时光倒流,他又触碰到了自己1961年入伍时那套不甚合身却承载着无上光荣的军装。
段周平与外祖父滕树林手捧录取通知书合影
“当兵就要当‘尖刀上的刀尖’。”外祖父滕树林沙哑却铿锵的声音在堂屋内回响。1961年,他正是怀揣着这份信念步入军营。在艰苦的训练中摸爬滚打,凭借过硬的军事本领,在一次军事比武的 82 毫米迫击炮射击项目中,他稳稳打出三发两中的好成绩。他从41军121师361团三营炮兵连的新兵成长为广州军区司令部机要局译电员。
轻抚腰间旧伤,老人的眼神瞬间凝聚起穿越时光的力量:“1967年援越抗美那会,我在广州军区司令部当译电员,后来主动申请下连队。天上轰炸机震得耳朵痛,我们就趁着轰炸间隙,用铁锹挖、用手刨。”他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指甲缝里似乎还残留着当年的泥土,“争分夺秒,在烂泥地里刨出一个个高射炮阵地。我们那代人,‘钢少’,但‘气多’。这口气,是刻进骨子里的志气,是流在血脉里的不屈!”这些浸透着军人血性与担当的故事,是段周平童年最珍贵的记忆。小板凳上依偎着外公的时光,将保家卫国的种子深埋进少年心田。
进入高中,这颗种子破土而出,目标清晰:“追随外公足迹,成为一名优秀军人。”为此,段周平开启了严格的自我锻造,每天清晨6点,当校园还一片寂静,他已开始雷打不动的晨跑;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他仍坚持在单杠上完成最后一组引体向上。学习上,他更是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数理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要当兵,就要当最优秀的兵!”这个信念支撑他度过无数个拼搏的日夜。
最终,这个听着外祖父讲述军旅故事、仿佛也听过“滴滴答答”电报声长大的苗乡少年,以优异的成绩圆梦军校。在选择专业时,他目光坚定地填报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我深知科技对强军兴军的重要性。”段周平说,“我希望未来能用所学知识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月色如银,洒满院落。外公滕树林紧握孙儿的手,沙哑的嗓音饱含嘱托:“穿上军装,你守护的就是脚下这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山河。”段周平郑重地点头。他知道,这纸通知书,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使命的接力——从战壕里的坚守到实验室里的创新,六十六载光阴流转,两代军人,以不同的方式,矢志守护着同一片蓝天,赓续着同一份忠诚。
来源:麻阳融媒体中心
作者:高依依 夏琅
编辑:张蓉
本文为麻阳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mayangnews.com/content/646942/90/15189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