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身边的感动】张兰:孝老爱亲传家风

来源:麻阳融媒体中心 作者:通讯员 编辑:张蓉 2025-07-30 11:03:26

微信图片_20250730105258.png

她叫张兰,是国家税务总局麻阳苗族自治县税务局的一名普通退休干部,也是街坊邻里口中“扛起一个家的铁娘子”。初见张兰的人,总会被她温暖的笑容感染——眉眼弯弯,声如春风,仿佛生活的苦难从未在她身上留下痕迹。然而,这笑容背后,是八年如一日对家庭的坚守、对孝道的践行、对责任的担当。她用柔弱的双肩托起三代人的希望,用无私的大爱浇灌出文明之花,用共产党员的初心书写了新时代孝老爱亲的动人篇章,先后荣获 “怀化市最美家庭” 等称号,其家庭事迹入选 “全国税务系统最美家庭事迹库”。

至暗时刻:用坚韧撑起破碎的家

2017年的寒冬,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张兰丈夫的生命。那个曾与她并肩奋斗的爱人、婆婆眼中孝顺的儿子、儿子心中伟岸的父亲,永远定格在了执勤岗位上。噩耗传来时,家中年近八旬的婆婆因高血压晕倒在地,正读高三的儿子蜷缩在角落泣不成声,而张兰自己,只觉得天旋地转,喉咙里堵着一团化不开的苦涩。“不能倒,这个家还要靠我撑着!”她狠狠咬住嘴唇,抹干眼泪,转身抱紧了瑟瑟发抖的儿子。

“妈,从今往后,我就是您的亲闺女。”婆婆因丧子之痛一病不起,整日以泪洗面,甚至拒绝进食。张兰寸步不离守在床边,端着热粥轻声细语:“妈,您尝尝这小米粥,我熬了两个小时呢。”老人别过头去,她却笑着凑近:“您要是不吃,我可要学您年轻时唱山歌哄您啦!”说罢,竟真的哼起了婆婆最爱的苗家小调。歌声里,婆婆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终于张开嘴喝下第一口粥。从此,张兰的“哄婆婆三件套”——唱山歌、讲趣事、揉肩捶背,成了每日必修课。

为了让老人重拾生活信心,她坚持每天清晨搀着婆婆散步。春看桃李,夏听蝉鸣,秋赏金桂,冬踏薄雪,社区小径上总有一老一少相互依偎的身影。邻居们常感叹:“张大姐的婆婆真是越活越精神!”殊不知,婆婆的每双布鞋都藏着儿媳的巧思——鞋垫是张兰亲手缝制的加厚款,鞋带特意换成易拉扣,只为让老人穿脱省力。

母爱如山:托起儿子的生命之光

丈夫离世时,儿子正值高考冲刺期。这个曾经活泼开朗的男孩变得沉默寡言,深夜常躲在被窝里啜泣。张兰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却始终以笑容面对儿子。“孩子,爸爸在天上看着我们呢。咱们要活成他的骄傲,好不好?”她将丈夫的警徽轻轻放在儿子掌心,转身走进厨房。案板上,是她凌晨四点起床准备的党参鸡汤;保温盒里,是每日不重样的营养餐;书桌前,是她工工整整誊写的励志便签:“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妈妈永远是你的后盾。”

微信图片_20250730105255.jpg

高考前夜,儿子突发高烧。张兰冒雨背起比自己高一个头的儿子冲向医院,守到凌晨三点才等到退烧。次日清晨,她又化身“专属司机”,一路护送儿子进考场。目送儿子背影时,她偷偷吞下两粒止痛片——连日操劳让她腰椎旧疾复发,却硬是没吭一声。

当北京体育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翩然而至时,张兰抱着儿子泪如雨下。这泪水,是告慰亡夫的释然,更是对母子同心闯过至暗时刻的感慨。四年后,儿子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婚礼上,他对着母亲深深鞠躬:“我妈用半生教会我两个词:一个叫‘孝’,一个叫‘担当’。”

孝老爱亲:平凡岁月里的细水长流

在张兰家中,婆婆的床头柜永远摆着三样东西:降压药、老花镜和一本泛黄的相册。相册里贴满全家福,每张照片下都有她娟秀的注释:“2019年春节,妈第一次自己包饺子”“2020年重阳节,带妈去凤凰古城看吊脚楼”……八年时光,她用镜头定格了婆婆1800多个笑容。

老人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每逢阴雨天便关节疼痛。张兰四处求医问药,偶然听闻艾灸有效,便每晚跪在床边为婆婆熏灸。艾草烟熏得她眼泪直流,膝盖跪得青紫,却始终温柔如初:“妈,您忍着点,一会儿就不疼了。”为方便老人起居,她将家中改造得“适老化”:卫生间加装扶手,家具棱角裹上软胶,甚至连电视机遥控器都贴上显眼标签。

2021年婆婆寿宴上,老人颤巍巍地举起酒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不是生了个好儿子,而是娶了个好儿媳!”满堂宾客无不动容。

退而不休:红心映照税务蓝

2018年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中,时任党办主任的张兰主动请辞正职。“年轻人更需要舞台,我当副职一样能干实事!”她牵头组建“党员先锋队”,白天走访困难户,晚上整理台账,曾连续72小时吃住在办公室。在帮扶联系点兰里镇,她为残疾农户王大山申请危房改造资金,自学竹编技术帮其开辟网销渠道;为留守儿童争取助学金,每月上门辅导功课。村民都说:“张主任比亲闺女还贴心!”

2021年退休当天,张兰将办公室打扫得一尘不染,却在接到返岗电话时毫不犹豫:“组织需要,我随时报到!”彼时儿媳刚生产,她含泪吻别襁褓中的孙子,转身扎进改革攻坚一线。三个月后任务完成,领导握着她的手连声道谢,她却摆摆手:“党员没有‘退休’二字。”

2022年担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后,张兰的手机成了“24小时服务热线”。支部56名老党员平均年龄70多岁,她挨家挨户走访,手把手教老人使用微信缴费,代行动不便者领取药品。面对质疑,她笑道:“老同志为祖国奉献一辈子,现在该我们守护他们了。”寒潮来袭时,她带领“红税志愿服务队”为独居老人送去棉被;文明城市创建中,她顶着烈日清理“牛皮癣”;社区调解现场,她以“张阿姨调解室”化解邻里纠纷。有人劝她歇歇,她指着胸前的党徽说:“这抹红,要亮到最后一刻。”

走进张兰的家,客厅墙上“忠厚传家久,孝善继世长”的十字绣格外醒目。这是儿媳用三个月时间绣制的“家庭箴言”。如今,儿子儿媳主动接过照顾奶奶的担子,孙子咿呀学语时最先学会的是“奶奶,抱抱”。周末家庭日,四代人其乐融融:曾祖母教重孙唱苗歌,儿子儿媳烹制团圆饭,张兰则忙着给社区孤老送饺子。街坊感叹:“这一家子的暖,能融化三九寒冰!”

从青丝到白发,张兰用半生诠释了孝老爱亲的真谛。她不是英雄,却以蝼蚁之力筑起家的长城;她不懂豪言,却用点滴行动注解共产党员的初心。如今,她仍奔波在志愿服务一线,如同苗乡山野中一株倔强的兰草,默默绽放,香远益清。这份孝善的力量,正通过千千万万如张兰般的普通人,汇聚成新时代精神文明的璀璨星河。

来源:麻阳融媒体中心

作者:通讯员

编辑:张蓉

本文链接:https://www.mayangnews.com/content/646941/74/1516622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麻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