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贫村的故事】湖南麻阳:久久为功画卷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张蓉 2021-03-05 11:19:46

  冰糖橙产业园一角

  初冬的麻阳,五彩斑斓!最浓重的颜色是橙黄。

  苗乡的儿女,勤劳果敢!最朴实的笑脸是幸福。

  迎着冰糖橙沁人心甜的芬芳,追随苗乡儿女勤劳致富的号角,徐徐展开的是,麻阳干群合力擘画出的与千年贫困决战的壮阔图景。

  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2014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970户69842人,贫困村91个,这是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西北部的麻阳面临的考验。

  东风吹,战鼓擂。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怀化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麻阳牢牢扭住脱贫攻坚“牛鼻子”,按照“产业上山,农户下山”的思路,趟出了“四跟四走”“小额信贷”“党建引领”等可持续脱贫的新路子,多次被评为省、市级“脱贫攻坚先进县”。

  以崭新姿态和顽强拼搏,苗乡儿女劳作在锦江河畔巍巍群山间,绘就了消除绝对贫困,改善民生,奔向小康的奋进画卷。

  冰糖橙电商销售热

  产业上山,浓墨重彩书写脱贫致富新路径

  2014年,麻阳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数的24.9%,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悠悠万事、脱贫为大。”麻阳县委书记李卫林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决战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细细梳理,麻阳有“中国冰糖橙之都”“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湖南省水果之乡”等美誉。山区农业县是该县最大县情,而脱贫攻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点是产业扶贫。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之初,麻阳就立足县情特点,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确定了“优先发展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助推精准脱贫摘帽”的总体思路,围绕中心大胆改革创新,重点发力,坚持在产业扶贫上要成绩。

  麻阳老百姓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冰糖橙,其风味浓甜,久享盛名,但也存在品种老化、市场价格低廉等问题。为了提升冰糖橙的“身价”,努力实现“中国冰糖橙第一大县”向“中国冰糖橙产业扶贫第一强县”跨越,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整合相关部门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带动社会民间资本投入不少于800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冰糖橙产业。此外,累计整合扶贫、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资金27亿多元,集中投入到扶贫产业基地道路、灌溉、供电等设施建设中,还采取财政出资向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购买“特惠保”办法,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承担灾损风险。

   扶贫车间里脱贫攻坚岗

  金秋时节,群山丛中,逐渐成熟的新品种“锦红”“锦蜜”摇曳在枝头飘香。现今,麻阳冰糖橙栽植面积达17866公顷、年产量49.3万吨、年产值16.7亿元,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冰糖橙产业规模最大、品质最优、群众最满意的扶贫支柱产业之一。不仅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推介产品和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还荣获2018年度中国好农货“五大橙子区域品牌”“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市)”“中国冰糖橙之都”等荣誉。

  “更值得高兴的是,麻阳的冰糖橙比以往更畅销,近些年都是年前就卖完大半了。”麻阳柑橘办主任曾川说,麻阳冰糖橙热销全国各大城市和俄罗斯、越南、蒙古、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既注重资源整合又注重培育市场需要、后劲十足的特色产业群。麻阳投入760万元实施的黄桃、猕猴桃、优质稻生产加工、蛋鸡养殖4个产业项目建设,新增黄桃133.3公顷(累计2133公顷)、猕猴桃140公顷(累计1333公顷),“群益”蛋鸡年出笼达200万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省第一。

  2014年以来,麻阳建成扶贫产业项目562个,91个贫困村均建立了6.6公顷以上的扶贫产业园,形成了以柑橘、瓜菜、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扶贫产业,通过“企业或合作社+贫困户”联结有产业发展能力、意愿的贫困户占比达100%。

  漂亮的数据背后,是麻阳大局着眼细节着手,从改革创新中激发内生动力的魄力与汗水。

  之前麻阳县委、县政府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不少贫困户对脱贫致富充满了渴望,浑身都是干劲,但始终止步于没有资金。如何破解难题,保证贫困户能如愿创业?从2013年开始,麻阳就探索建立特惠、定向、精准的金融扶贫机制。

  “麻阳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小额信贷模式首创地之一。”李卫林说,为了“贷”动更多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2014年,麻阳在全国率先开展“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的1-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破解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难题,走出了一条“银行主导、农户贷款、企业参与、政府支持、扶贫贴息、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路子。

  “小额信贷,甜了老百姓。”麻阳苍冲村村民龚开清告诉记者,2015年6月,作为村里第一批信用贫困户,他从县农村商业银行贷款5万元进行山地开发,栽植了300多株黄桃。2017年,黄桃开始陆续挂果,市场价格好,收入一下就提上来了,今年产量达到1.5万公斤,收入突破10万元。村里和他家一样尝到甜头,通过大力发展黄桃产业摘掉了贫困户帽子的有100多户。

   扶贫车间为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

  针对发展产业能力较弱的贫困群体,麻阳采取“乡企共建、联合攻坚”的方式,搭建起群众脱贫新桥梁。自2015年起,麻阳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贫困户与麻阳蓝凤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利益联结。高村镇、兰村乡等18个乡镇1506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投入2800万元入股公司,由公司统购、统筹、统销、统还,贫困户按所入股蛋鸡养殖项目65%的利润拿到了分红。

  “从2014到2019年底我们已经累计分红了771万元。”蓝凤凰公司销售经理陈星说。

  “蓝凤凰公司已经连续4年给我分红,算下来有一万多元,感谢政府有这样的好政策。”问起家庭收入,村民尹秀付快人快语,“我在公司装运鸡蛋,月工资有3000多元,另外我的爱人也在公司务工,月收入2400元,以前在家种田哪有这么高的收入啊。”

  这样的情况在麻阳蓝凤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许多。目前,该公司累计发放劳务工资680万元。

  “我们麻阳扶贫产业发展与小额信贷是分不开的。”麻阳扶贫办主任舒采方介绍,2014年以来,该县已累计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06亿元,带动6356户贫困户发展黄桃、猕猴桃等特色扶贫产业2000余公顷、养殖产业10多万羽(头),实现户均增收1.6万元。其做法被清华大学作为典型教学案例列入教材,为全国小额信贷现场会典型案例,麻阳“小额信贷”模式在全国推广。

  坚持向脱贫攻坚要战果要民心,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麻阳又提出了“连村联创·抱团攻坚”以党建促脱贫的新思路,并率先在谭家寨乡试点先行。

  黄桃丰收笑开颜

  2015年,为了促进周边地区整体脱贫、共同富裕,麻阳县委县政府大胆创新,发挥楠木桥村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谭家寨乡探索建立由9个村党支部、276名党员参与的“连村联创·抱团攻坚”党建扶贫模式,建立“连村联创”扶贫产业示范园,推动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发展优势。

  楠木桥村在过去的荒山上建成了133公顷“连村联创”扶贫产业示范园、80公顷生态休闲特色农业基地、集约流转土地333公顷的村级集体经济实体“楠木桥生态农业示范园”,创建了总占地面积104公顷的“家庭农场”10个,惠及9个村646户2383名贫困人口。目前,9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元。

  现在的楠木桥村,已从过去的“贫困村”“麻烦村”变成了一个“村美、业兴、民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一村美带动村村美。从楠木桥村飞出的“金凤凰”谭霞,在麻阳隆家堡乡蛮溪村老茶场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所建的扶贫产业园“霞飞云果园”已成为麻阳知名的“网红休闲打卡地”。

  “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项目走。”发展产业过程中,麻阳率先推行并持续实施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将贫困户深度嵌入致富产业链,走上稳定脱贫路。

  龙升家园全景

  人员下山,细节着笔勾勒安居乐业新家园

  巍巍群山中,一方山水有时候养不活一方人。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易地扶贫搬迁是“重点工程”。

  位于麻阳县城城西的龙池集中安置小区——龙升家园,紧邻马路,背靠河流,四周平坦开阔,交通便利,与县长寿工业园区直线距离500米,区位优势明显,是麻阳按照重点向县城、中心镇、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区等人口聚集、配套完善、有产业基础的区域进行科学选址的。自2019年1月龙升家园投入使用以来,来自全县18个乡镇的966户3742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陆续搬进了这个新家园。

  傍晚时分,原创社区主题曲《龙升,我的新家园》在小区广场里唱响。“跳的时候一定要把我们在新家园安稳自在的欢乐新生活展现出来!”搬迁群众舒群英是社区广场舞队的发起人之一,她一边带动大家跳舞一边自豪地介绍,“我们跳这首歌还上央视了呢!”

  这个新家园有什么不一样的魅力?

  走进龙升家园内,新建的34栋安置房整齐排列,干净有序,一应俱全的生活设施、幼儿园、小学、四点半小课堂……舒群英现在住的这个安置点,和城里的小区没什么两样。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龙升家园

  仔细观察,它又不一样。蓝顶白墙的龙升家园,第一层基本上都是扶贫车间、门面和便民服务站。

  11月11日上午,该小区扶贫车间内,麻阳森创箱包厂开业,又有62位搬迁户群众在此解决就业问题。“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心里就有底气。”45岁的唐桂香高兴地在新工作岗位上忙碌着。

  招商劳动密集型企业创办“扶贫车间”,安排公益性岗位负责小区卫生、保安等,最大限度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龙升社区联合支部书记、副县级干部段少瑞介绍说,截至目前,龙升家园已引进11家企业入驻,通过就近就业、劳务输出、自主创业和兜底安置,实现1565人安稳就业。

  “设施俱全,生活便利,楼上生活,楼下生产。我们喜欢种菜,政府又给我们每家分了微菜园,你说这日子能不甜吗?”舒群英笑呵呵地说。

  城里的集中安置区生活方便,乡村安置点同样生活便利。

  “水、电、路都通到家,这比以前居住的地方不知道强了多少倍!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在谭家寨乡楠木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谭显清欣喜地介绍,他家原来居住地道路弯多坡陡,进出困难,且房子是老旧的木板房,生活极其不便。2017年,他家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了马路边,150平方米,四房一厅的房子,大气又漂亮。

  近年来,麻阳共投入资金8.5亿元,实施集中安置项目36个,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464户14121人,安置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成率均为100%。

  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标。

  在全力做好帮扶工作“后半篇文章”上,麻阳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多渠道保障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通过引进企业、开发公益岗位等途径解决就业3000余人,通过发展产业、出租门面与摊位等途径解决9000余人持续分红。

  搬迁户不仅“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还实现了“收入好、就业好、生活好、精神好”,进一步提升了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

  直播带货助民富

  凝心聚力,久久为功铺展橙黄橘绿新画卷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麻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仕忠介绍,近年来,麻阳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围绕“三落实”,坚持“四个不摘”,全县上下只争朝夕,补短板强弱项,向着高质量脱贫奋进。

  作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县,麻阳年均各项民生资金高达17亿元。在群众受益的同时,民生资金也成为不少“蝇贪蚁害”眼中的“唐僧肉”,且这些“蝇贪蚁害”穿着“隐形”马甲,难以发现。

  为整治“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彻底搬走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2016年1月,麻阳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互联网+监督”平台。从此,大数据的“碰撞”就像一面“照妖镜”,让“蝇蚁”现行。

  前台,手指一点,民生资金终端触摸屏查询机就会显示出惠民政策、资金明细、项目进展等情况,一目了然。后台,大数据碰撞,犹如CT大扫描,疑似问题线索立马显现出来,让违规者难以隐身。

  “让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在麻阳“互联网+监督”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互联网+监督”平台的神奇。据悉,依托平台,麻阳取消违规领取城市和农村低保1126户2700人,清退不符合条件贫困人口5500人,挽回经济损失5500余万元。

  麻阳创新“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建立日常督查督巡、项目资金监管、扶贫专项巡察常态化监督机制,2016年以来,对18个乡镇开展扶贫专项巡察,发现扶贫领域问题1852个,移交重点问题线索167个。

  2018年,麻阳创新“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被央视2套《经济半小时》栏目予以报道,并获“湖南省首届管理创新奖”与“中国廉洁创新奖”提名奖。

  凝心聚力,战胜贫困,麻阳走得铿锵有力。

  目前,全县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主干道通畅,自然村寨道路通达,行政村通客车率100%;所有农户有效解决安全饮水问题,通生活用电。公共服务基本完善,就学就医方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及养老、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保障政策落实到位。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社会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危房改造实现“应改尽改”。

  在该县高村镇车头村,曾经荒芜的山地,目前已是工业集中区“长寿产业园”。创办工业园之初,靠一锄一锄开挖,目前,该工业集中区已为老百姓提供了超过1200个就业岗位。“锄头挖出工业园”在麻阳传为佳话。

  凭着这股韧劲,2014年至今,麻阳累计脱贫18970户69842人,91个贫困村出列,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4.9%降至0.72%。2019年,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2020年8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一条条水泥路向四面延伸,一座座农家新居拔地而起,一个个特色产业开花结果……悠悠果香飘来,群山里的千年苗乡麻阳,正是丰收季里最美的橙黄橘绿时。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张蓉

阅读下一篇

返回麻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