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苗乡走笔

作者:张元和 编辑:张蓉 2011-10-25 16:11:38

  初冬的风雨已颇有些寒意了,而参加“生态苗乡·长寿麻阳”文学笔会的省市作家们还是栉风沐雨地深入楠木桥,走访清福山庄,身临其境地领略湘西新农村的神韵,体味苗家独特的风土人情。

  尽管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然而,苗家儿女的盛情却倏忽点燃了这些文人墨客的激情。在阵阵苗歌礼炮声中,作家们饮罢苗家阿妹醇香的拦门酒,便欣然地跨入楠木桥村。在这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大家踏着纵横交错的水泥路,穿行鳞次栉比的高楼间,徜徉绿树掩映的林荫道……信步这依山傍水的村庄,满目皆是耸立翠篁茂林之中的匠心独妙的别墅,四处都是镶嵌于翠峦之麓的花红柳绿的庭院。伫立村头,纵目环顾,在这中国冰糖橙之乡,四野都是橙黄橘绿美不胜收的景观,处处都写意着丰收在望的诗篇。

  作家们从村庄来到村部,在多媒体演播厅,通过观看楠木桥村的电视专题片,透过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生态示范村、计划生育模范村、巾帼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农村能源先进示范村等系列奖牌,似乎清晰地看到了楠木桥村从昨天一路走来的仆仆风尘,看到了楠木桥村领导班子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同时,大家也从楠木桥村支两委的科学决策与宏伟蓝图中,宛然看到了楠木桥更为灿烂的明天。在各大功能室转了转后,大家便在村部大厅兴味盎然地观看楠木桥村极具民族特色的秧歌队、腰鼓队、民乐队、民俗文化艺术团的精彩表演。“豪华别墅闪闪亮,白色瓷砖贴墙上;光亮彩色琉璃瓦,门窗栏杆不锈钢……”通俗的台词,朴实的言语,直抒了新农村村民的心声。

  看罢楠木桥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作家们又兴致勃勃地来到宝库岭水库毗邻的清福山庄。

  清福山庄是楠木桥村韩松夫妇于一九九一年创办的以种养开发为实体的民办福利单位。山庄自创办以来,先后收养社会上的流浪者、特困孤残老人、孤儿弃女一百余人。十八年来,韩松夫妇全心助残无私奉献的事迹已被中央及省市众多媒体报道过,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韩松夫妇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养育这么多非亲非故孤残老人孤儿弃女之举,深深地感动着这些远道而来的作家们。目睹这群吐辞不清步履蹒跚的孤残老人,眼看这些被父母遗弃的女孩,作家们情不自禁地对他们嘘寒问暖,与他们触膝恳谈……现在高中就读的韩娜,现在小学读四、五、六年级的山花、春香、韩莎、谢菲,还亲昵地偎依着《文学界》主编水运宪,与她们心仪的作家伯伯合影留念。在校从未说话的辰溪女童谢菲,竟在作家邓宏顺面前叫响“邓——伯——伯——好——……” 上苍的雰霏之雨还在连绵着,山庄的炭火亦正纵情地燃烧着。年逾七旬的老作家谭士珍,一边专注地倾听着韩松绘声绘色的叙述,一边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稿笺上有条不紊地记着笔记。听罢韩松的叙述,水运宪、谭士珍、邓宏顺等作家轻轻地抚着韩娜、山花、春香、韩莎、谢菲,深情地说:“多可爱的孩子啊!”《边城晚报》编辑娄茗还一把将我带到庄外,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你看,人家韩松养都养育了这么多孩子,你可千万要把她们教育好啊!如果那些孩子没有教育好,你这个校长就是失职……”娄编辑那字字含情句句在理的凿凿之言直荡我的心底。

  当我们踏上返程的大巴时,透过雾气蒙蒙的车窗,矇矇眬眬地看到韩娜、山花、春香、韩莎、谢菲她们正依依不舍地向我们挥手。娄编辑急忙用手揩去凝滞在车窗玻璃上的水迹,深情地向她们挥手。眼圈红红的娄编辑一边挥手,一边动情地说:“多懂事的孩子啊!”在回城的车上,与我坐在一起的老作家谭士珍紧紧地攥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你作为那些孩子的老师,你可一定要把她们教育好啊……”老作家言辞凿凿的恳托直触我的心魂。作为苗家的儿子,有缘陪这么多远道而来的文朋诗友亲临我苗家村寨,涉笔我苗乡风采,并亲聆作家们的谆谆教诲,我真乃三生有幸。

  在“千里长河”话别之际,老作家谭士珍握着我的手说:“下次,我还要来麻阳,来谭家寨,来楠木桥,来清福山庄,来看看那些孩子……”

  来吧,苗家的醇酒随时馨香着。

  来吧,苗寨的寨门随时敞开着。

  来吧,苗乡的儿女随时恭候着。

作者:张元和

编辑:张蓉

阅读下一篇

返回麻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