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图文] 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陈启瑶

来源:县史志办 编辑:张蓉 2011-08-30 20:56:46

  

 

  1951年10月,朝鲜战争已转入相持阶段,“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不甘心于“夏季攻势”的失败,继而发动“秋季攻势”。当时陈启瑶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39师419团3连2班当战士,这个连担任坚守临津江东345.6高地的作战任务。9日晚上12点,全连按预定方案进入阵地,临阵前,1排长张明久向全排战士交代任务:“我们1排在连里是排头排,今天为了保卫临津江,保卫345.6高地,保证师团指挥所的安全指挥,我们要打好排头仗,做到人在阵地在,人与阵地共存亡。”

  陈启瑶分在潜伏哨所担任观察,哨所只是临时挖的掩蔽体,能容一个人蹲着打枪,有3个掩蔽体,掩蔽体之间相距10几米,排长离潜伏哨也不过30多米。这儿离敌人很近,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不准吸烟,不准说话和发出任何声响。

  夜,只有秋风吹落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远处传来隆隆的炮声……

  陈启瑶的脑海里正在翻腾。他想到1950年参加志愿军,过洞庭湖,到长沙霞凝站接受军训,得三靶红旗;到1951年4月入朝,9天夜行军,抢渡清川江,赶修顺安机场,获团通令嘉奖;到今天上战场,执行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喜悦,特别是听说这回作战的对手是曾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王牌”军———骑军第1师,感到更加热血沸腾。他暗自下定了决心:“我可不能怕呀!要好好打,为毛主席争光!”

  第二天拂晓,敌人密集的炮火开始向我阵地倾泻而来,把前沿阵地都翻了个个儿,连树根也被拔了起来。排长说这回比起当年敌人打黑山时发的炮还要多。当时我军还没来得及构筑完整的坑道工事,仅仅依托几个掩蔽体作战,很难有效地防炮防炸弹,结果使这个连遭受很大伤亡。

  排长不时的冒着硝烟弹雨跑到陈启瑶跟前问:“小鬼,怕不怕?”

  “不怕!”

  敌人的大炮,一直轰了两个小时,然后向我方纵深延伸。接着,敌人便在飞机大炮、机枪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进攻。

  这时,只见排长带着3个人气吁吁地赶来,冲着陈启瑶说:“小鬼!这里由王振云、宋远金换你,你立即到突出部去增援。”排长凝视着陈启瑶稚气的脸,关切地说:“记住!不要乱放枪,要充分发挥手榴弹的作用,敌人不接近不开火,好好打,争取立功。”陈启瑶说声“是”便跃出掩蔽体,宋江远金和王振云当场牺牲,排长腿被打断(后流血过多,牺牲),副排长李克江右手被打断,临下阵地时,他再三嘱托陈启瑶说:“要守住阵地,打得好,我回来为你请功。”

  345.6高地突出部,原来只剩两个人,一个叫张永春,一个叫翟长春护送下去了。现在只剩下陈启瑶独自一人孤守阵地,眼看敌人一步步逼迫,陈启瑶也顾不得多想,随即拿起手榴弹,拉响导火索,一个接一个地向敌群掷去,敌人也一个接一个的应声倒地,被打伤的就嚎叫着滚下山坡,一场激战过后,打死敌人20多个。敌人的大炮一面朝我开炮,一面掩护鬼子往后撤。

  陈启瑶第一次打垮了敌人的冲击。

  大约过了十来分钟,敌人发起第2次进攻,攻势比前次更加猛烈。陈启瑶有了第一次作战经验,胆子也大了,向山下一瞧,发现一军官模样的鬼子在指挥士兵前进,陈启瑶想端枪将敌人击毙,但想到排长的话,不能开枪,要沉住气,于是只好按下怒火,等待敌人靠近再打。等到敌人的手榴弹都打到我前沿阵地时,陈启瑶这才拼命还击,在一阵手榴弹与坦克炮、机关枪的激战中,前沿又扔下20多具鬼子的尸体,敌人像潮水般退了下去。

  战斗结束后,陈启瑶感到手臂酸软疼痛,全身无力,喉咙像炙过一样难受,嘴唇也裂了几条口子流出血来,他摸摸身上带来的水壶,水壶早已不知去向……

  敌人的飞机一直在头上不断地盘旋搜索,有时也神经质地射出一排子弹,掀起地面一路尘土。陈启瑶正利用战斗空隙清点弹药。杨德华来了,这是指导员从有限的战斗人员中调过来增援的,他是一班班长,负责守在右侧的掩蔽体里,他正把身子探出来察看敌情,忽然一梭子弹射过来,正中杨德华的胸膛……随着一阵阵炮火的呼啸声,一群敌人咿哩哇啦地直往山上冲。

  陈启瑶早已打红了眼,他在阵地无险可守,且孤立无援的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忍受着饥渴、疲劳和失去战友的悲痛,使尽全身力气,把一个个手榴弹投向敌群。为了迷惑敌人,他采取了“四面出击”的办法,就是一个人来回在几个掩蔽体与敌周旋,这头扔出几个手榴弹,又到那头扔手榴弹,使敌人搞不清山上到底有多少兵,一时还真把敌人给唬住了。

  敌人继续往前冲,陈启瑶就瞪大眼睛狠狠地打,没料到这下只剩3枚手榴弹了,加上身上留下的一支枪,看来也无济于事了。面对死神,陈启瑶想,现在下面都是敌人,自己真的死在战场倒也光彩,如被敌人活捉当俘虏,岂不给父亲丢脸?让家乡人耻笑?他家在湖南麻阳农村,当兵那年才16岁,书读得不多,个子还没长高,可性格坚强刚毅,他从小就跟他力大如牛的父亲习武,有一股子蛮劲。离家时父亲对他说:“崽呀,你个头还不大,要同洋鬼子打仗,你可不能输给他呀。”“你老人家放心,打不赢洋鬼子我就不回家。”这不,这回真碰上了。这是陈启瑶作最后一次抉择,哪里容得他有半点犹豫,于是他把3个手榴弹藏在腰间,选择了人生最苦但又是一条光荣之路——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正在这生死关头,指导员范子善带着反坦克班的王林、范福、冯利生、刘原书、翟长春及时赶到,一举打退了敌人最后一次冲击,还把敌人追出20多米呢。

  整个战斗从接火不到一个时辰胜利结束,出色地完成了345.6高地的坚守任务,1排荣立集体二等功。

  在这次战斗中,年仅17岁的陈启瑶,孤胆作战,打得英勇顽强,打垮敌人3次冲锋,一个人打了200多枚手榴弹,消灭敌60余人,战功卓著。1952年元旦,47军司令部、政治部给陈启瑶记一等功;1952年10月13日,志愿军总部授予陈启瑶“二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陈启瑶颁发“二级战士荣誉勋章”;1953年,陈启瑶随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团来到北京,出席了“五一”劳动节观礼,幸福地见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首长,受到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欢迎和颂扬。

来源:县史志办

编辑:张蓉

阅读下一篇

返回麻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