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曾有条“麻阳街”。“麻阳街”住着青一色的麻阳人。凡来常德的人都要去“麻阳街”走走,领略浓缩的湘西风情;从湘西来的客人,必得去“麻阳街”看看,不是购物,而是去探访,移植于异地的乡情!
这条街上都是一江相依从麻阳来的人,从清雍正年间,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
麻阳人初来常德,在2—5米高的城墙基脚,利用他们随即从船上运来的杉篙、木板、船桨、船蓬等什么的,随墙就势搭成各种形式的“牯牛棚”、“斑鸠栅”,以作栖身之所,临时避避风雨。
仅1938年在常德城居住的就有1600多人。1943年遭受日机轰炸,发生“常德会战”,他们大多跑回老家,还不到200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达800多人,而现在定居市区内的不过200户,也只有千多人。有的并不是从原藉来,而是后来到常德出生的。有的还改了籍贯。
常德定居的麻阳人主要是从高村、兰里、吕家坪等地而来谋生的。他们多以李、舒、滕、段、田、张、满姓为最多。
湘西自古以来就是一块神秘的土地,是“五溪蛮”集中居住地,麻阳地处腹地,居住着强悍的汉人与汉化的一些少数民族。
上述姓氏中其满族也就是从麻阳兰里迁来的,来常德也近200年历史,已发展成满氏的一个支系。
他们为什么会从麻阳迁来常德的呢?当时清朝廷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对少数民族进行控制,而各族人民来往频繁,不再闭关自守;再就是十八世纪中期,已进入“乾隆盛世”,而堪称湘西门户的常德,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成为沅水流域贸易的集散地。由于一水之连,水运方便,其木材、桐油、山货等产品要找销路;另外就是当时麻阳土地贫脊,生存困难,又因常德为鱼米之乡,寻求生活出路较为容易。
逃避兵灾、饥荒、经商,还有破产的船民、躲壮丁的、失业的水手、无田地的农民、无业游民。特别还有前清贡生、少数地主、官绅、北详政府官员、纹虎勋章获得者,他们来常德主要是为了过“公馆”生活,城区鲁家巷就曾住过这类人。
麻阳人开始就沿河靠城墙搭成简陋的棚,从落路口到皇经阁约有300多家,开始本土人就称为“上河街”,最后就成了“麻阳街”的雏型。麻阳人克勤克俭,从牙缝里节省出的钱,有的修起了半边屋,有的修起了小巧的吊脚楼,有的则迁到城里住。较之稍晚来常的满氏,他们多住在乌龙巷一带。
然而这条没有人烟、清冷的城墙脚,自从有了麻阳人,来这里修房便运来了不少泥土与石块,他们铺路面,填坑洼,整理街道。光绪12年修麻阳会馆时,又运来了砖头、石块,进一步铺平了街道,使会馆到上南门又有了一条街。1919年冬季,常德绅士高晖庭、蔡梓陶为了防洪患,发起了加固城墙与城脚,还得到了当时驻守常德的冯玉祥的支持,并派出了工兵营,麻阳居民也积极出工、出石料,又将会馆至大西门码头铺上片石,于是便有了一条500米长的街道。
沈丛文先生经常架着麻阳船来常德,到过这条麻阳街。请看沈丛文笔下的“麻阳街”:“那里一面是城墙,一面是临河而起的漏隘逼穿的小屋……这一条街龌龊不过,总是湿漉漉的不好走,且一年四季总有一种古怪高高洼洼……”
因为这条街临河而建,每逢涨水,连生命财产都会受到很大的威胁,窄小的街上,水一般都在三米以上,有时长达一个多月,有时小屋还受到从上河流来的浮物、浪渣的冲击。遇此无可奈何,只好转到城边的隙地作临时栖身,这时连麻阳船也不敢来,也不能靠岸,他们的生活十分困难,昔日的“麻阳街”实际上只属贫民区。
即如此,麻阳人依然恋着这方“乐土”,因为一旦离开这里,就失去了生活来源。这里也很方便,因这是麻阳船必然停泊之处,从而可以听到家乡传来的信息。但也适应季节变换,夏临江,日夜河风习习,很凉爽。冬因靠城墙,可以抵御寒风。麻阳人大部分主要从事水上运输、竹木业、砖瓦石灰业、柴炭、南货饮食、茶馆、山货及其他商业,有店铺行号60多家。1937年遂成为麻阳人在常德经商的鼎盛时期。还有的以制索制缆、捕鱼、当水手、采菱、摸螺、打捞、蔬菜加工、捡煤、捡荒、掏粪、抬丧等为生活来源。但乌龙巷的满氏麻阳人也有从事农耕、种蔬菜度日的。
麻阳人在常德200多年,保持了祖藉的许多生活习惯,从语言、风俗习惯,但从他们祭祀亡人与祭神方式上,与常德人也有不同之处。妇女不裹足,打赤脚,穿草鞋,她们如男人一样担柴挑水,旧社会常惹得常德人好奇,便有“麻阳婆,打赤脚,背背篓,上陡坡”的歌谣流传。妇女穿大襟衣,头裹青丝包头等及不同的生活方式。
麻阳人并不忘宗,由于性情憨厚、彪悍易激怒,但常德人一般不愿与他们发生争执、计较,但他们的性格耿直,就是历代官府对他们的歧视所致。他们一般两头有户口,祸来便逃,祸去即来。常德只作客居。
解放前,麻阳人没有自己的学校,经济能力差,求生存都十分困难,文盲占90%,只有少数孩子进入“辰沅小学”、“沅澧中学”。由于麻阳人受阶级岐视,每个人心里都积压着深仇大恨。常德省立二师麻阳藉学生滕代远、滕代顺、滕代胜,利用同乡关系,传播革命思想,并积极参加了声援“五卅惨案”的爱国反帝运动。
1926—1927年夏,北伐军进入常德,他们以各种集会揪斗地主豪绅、封建把头,积极派工派船派款,支援北伐军,不少麻阳青年参加了贺龙的北伐军。麻阳人团结紧,出了问题一逃了之,大家互相掩护,连政府一时也无法。抗战期间,积极参加抗日,学生投笔从戎,麻阳青年陈春华、舒兴楠奔赴陕北进入抗大。
解放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并根据他们的爱好特长,组织他们从事各种职业,组织船运社作水上运输,还有各种加工业、农耕、种菜等,麻阳人已安居乐业,有的参加了党政机关工作,当了人民教师及医务工作者等。
1985年因堤防加固,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保持他们原有的习俗,政府花10多万元将麻阳街150多户迁往长胜桥,建成了“麻阳村”。他们来常德,有些习惯与常德同化,但他们中多数已与祖籍没有了多大联系。
常德“麻阳街”虽然远失了,“麻阳村”里依然保留着湘西风情,成为一道景观,书写出变迁史。
{Ky:PAGE}{Ky:PAGE}
来源:县史志办
编辑: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