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心清手勤寿自长

来源:县长寿办 作者:张盛斌 编辑:张蓉 2011-08-29 20:14:47

  

 

  早就听说,在锦和镇黄家团村,有一位寿越期颐的老人还能独自步行十里之遥的镇里去赶集,她六世同堂却偏爱独居一处过着清心平淡的生活。怀着敬羡和好奇,我们专程拜访了这位麻阳目前健在的年岁最大的高龄女寿星109岁的——杨仄妹。

  初冬的阳光善意温馨地洒在田园、土丘和山岭之上。一条简易村道直通寿星的住处,两侧山峦起伏,桔树满坡,黄灿灿的桔子挂满枝头。坡岭下平坝上,一幢土墙木屋显得格外恬静、安详。这与寿星相伴几十个春秋的老屋,虽较为破旧,“头”戴的是土瓦,“身”穿的是用陈年稻草、土砖和旧木板拼织的衣服,但地面却打扫得十分干净,物什摆放得井然有序。老人床上的铺盖、垫单也好像才换洗不久。一位正在屋前桔园玩耍的男孩忙走到我们的跟前:“你们是找我的老家婆﹙外婆﹚吗?”他一边问一边用手指着桔园边的方向,“她到水塘里洗菜去了。”我们遂踅身径步走向水塘,只见老人右手拄着一根竹拐棍,左手提着一只塑料水桶已到了塘坎边。县长寿办的小黄忙向老人介绍:“杨老婆婆,又有记者、作家们看您来了。”老人放下水桶,连声说道:“难为你们,难为你们。”看不出来,已是109岁的百岁老人口齿还那么清楚,耳朵还那么灵敏。我们与老人就在她的老屋“二檐”下攀谈起来。脸颊瘦削、双眼深陷、嘴唇干瘪、头发苍白、身子佝偻,这是人到老年的自然写照,杨仄妹也不例外。但是,我发现杨仄妹的脸部和手指的肤色显现出同龄老人少见的红润,手指肌肉还十分饱满,这反映出老人身体血液循环良好,为民间流传的“人有朱砂掌,自然寿命长”这句俗语做了很好的注脚。

  从与老人的促膝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她生于1901年农历9月重阳节,从小就过得很苦,她自幼讨过饭,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一天的主食就是岩蕉耙、葛板、叶子豆腐,甚至吃过树皮,还得每天到山林里采挖,晚上点桐油灯制作这些简陋的食物。出嫁时唯一的嫁妆是两床被子和一个柜子。结婚后生育过9个子女,只有4个先后长大成人。到了晚年,先是80多岁的女儿告别人寰,接着是唯一幸存才50多岁的小儿子又离她而去,这沉重的打击虽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她却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和许多伤感往事默默地压在心底,一直以一种豁达、恬淡、积极的心态闲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几个孙子、外孙曾多次要接她搬到外面去,与他们一起住,去享一享福,可老人就是不肯到外面去,她觉得在这儿一个人虽然过得清贫,可却多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自在。多年以来,一直过着清苦生活的她练就了一种勤劳的品格和矫健。洗衣做饭,饲鸡养鸭,栽田割禾,砍柴锄地,爬坡攀崖,这些农家女子的必修功课,她做得都要比别人娴练、顺当、快捷。挑担还敢与力壮的男劳动力比斤两呢。她到104岁时,还与当时健在的最小的儿子在屋旁边的空地栽下了枇杷林、柑桔林。她平时吃的葱、蒜、白菜、萝卜等家常菜都是一个人栽种的。腌的辣椒,泡的酸菜吃不完就分给那些来看望她的人带回家吃。遇到持久天旱水库干涸的时候,她自个儿就到离家400多米外的水井提水,也不觉得累。“每天不到地里锄锄草、弄弄菜,山上走走,就觉得浑身不舒服。”老人一生不生过大病,一世不打过针。也许老人长寿的秘笈就在于劳动强壮了她的筋骨,劳动充实了她的生活,劳动愉悦了她的心情。 {Ky:PAGE}

  老人喜欢喝酒,基本上每餐都喝,一天要喝半斤样子。老人的饭量也好,一餐能吃一大碗饭。她喝的酒多是农家自酿的米酒,这种酒质地醇,口感好,常饮自然起到舒筋活络作用,助她益寿延年。

  问到老人一生中做了什么最开心的事时,老人的眉宇顿展露出丝丝怡然自适的笑意,“公社时候到过高村(县城)喂过猪,当过劳动模范。”老人倾仰了一下身子,“再就是年轻时喜欢做媒,经我牵线搭桥成两口子的有十多对呢。”怪不得隔三差五常有人给她送水果、送鸡、送肉、送酒吃,有人陪她闲聊,给她房子检修补漏,养老补助金也有人定时送来,这无疑是她早年积德所得到的善报,所应得到的恩惠。

  临别的时候,老人硬要我们摘些桔子吃,还亲手拿剪刀为我们剪下几个最大的桔子,我们用相机捕捉到这一精彩难忘的场景,并一起与老人合影,以沾享她的寿气。专车已缓缓开动,老人一直目送着我们远去,那眼光折射着几多依恋,也蕴含着几多深情。我们衷心祝愿她健康幸福,再活十岁,创造生命的奇迹。

来源:县长寿办

作者:张盛斌

编辑:张蓉

阅读下一篇

返回麻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