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尚白士自保健

来源:县长寿办 作者:向文静 编辑:张蓉 2011-08-29 20:09:02

  

 

  春末夏初时节,沐和煦阳光、浸醉人花香,我们驱车50多公里来到锦和镇姚家庄村6组,拜访百岁寿星雷令友。

  姚家庄村座落在绵绵青山之间,一条清澈透亮的溪水绕村而过,走在村庄中能闻到泥土的气息听到鸟儿的欢叫,久居城市的我们被村落的宁静怡然而陶醉。老人的房子位于村庄中央,还是典型的冬暖夏凉的木质结构房屋。走进老人的房子,一阵清凉扑面而来。不凑巧,老人刚好出门去镇上女儿家了。正当我们准备遗憾离开时,村里一个小伙喊了嗓,“白士”回来了。我们一行人迎了出来。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轻盈地拾级而上朝这边走来,怎么瞧也不象经历了百年风雨的老人。

  村民都称他“白士”,我们不解。与我们随行的村里年长些的老人解释:雷令友年轻时皮肤很白,人长得又高又标致,所以有人叫他“白士”。因为他为人和气老实本分,从不跟谁红脸吵嘴打架,村里老老少少就把这当作他的尊称了。

  老人进屋放下手中的行头,便与我们拉起了家常。他生于1908年8月,尽管已经102岁高龄,但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健谈开朗。老伴田满妹1926年生,今年已84岁。我们惊叹两位老人近20岁的年龄差距。一句问话却勾起了老人对过去的回忆,不禁噙满泪水。旧社会由于家里穷,兄弟姐妹多,为了生计给地主家做过短工、当过佃户,到地主家门口领过派粥,从记事起就随大人上山砍柴换米换油盐,自己是老大,老人一直到解放前也没成个家。解放后,尤其分田到户后,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了,老人也动了成家的念想。可年纪大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1950年的一次牌局上,雷老人的母亲给他赢回来一个媳妇,那就是田满妹老人,那年田婆婆24岁,也可以算是当时待字闺中的大龄女了。

  两位老人风风雨雨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养育了三儿四女。生于旧社会的两位老人吃尽了文盲的苦头,节衣缩食供七个子女完成了初中学业。子女们成人后外出谋生,分别移居都市。子女怕老人孤单无人照料生活便轮流的接到自家居住,按理说老人可以在城里享受天伦之乐了。可两位老人说自己身体还硬朗,饮食起居完全能自己照料,喜欢鸟叫蛙鸣的田园生活,所以从子女“水泥森林”般的城市搬回村里居住。当我们问及生活物品购买是否有问题时,老人说,隔三岔五孩子们会来家一趟,看看缺什么,砍些柴锄锄菜园。说着话,老人从口袋掏出个手机来,看,这是孩子给买的,远点的孩子来不了就每天打个电话问问情况。我们问老人会使用电话吗?老人对我们的问话有些愠怒,要我们报电话号码打个电话给我们瞧瞧。老人用微微有些发颤的双手拨完11位手机号码熟悉按下发射键,神气潇洒的把手机置于耳边。老人听了一会,大声宣布,这个电话停机了。这时候,我的一个同伴脸一下红到了耳根,因为电话号码是她的。 {Ky:PAGE}

  与我们同行的一位眼尖的小姑娘,突然问雷老人现在几点了,老人一抬左手腕,端详着腕上的手表:“哦,中午了,十二点多了。”话毕,抬头看看了老伴,田婆婆会意,站起身要为我们去做中饭。顿时,我们为两位老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尤其是老人们心心相通、相濡以沫的情感所感动。

  当我们向老人讨教养生之道时,老人只是淡然一笑。说自己跟所有的老人一样经历了很多艰辛,旧社会那会,哪怕披星戴月不停地劳作也未必能吃个饱饭,所以到老了也闲不住,每天总要劳动劳动全身才舒服。爱吃蔬菜,爱喝汤,口味清淡,一天两顿,每餐除了一碗白米饭外,还要吃半碗米汤泡锅巴。二十多年前戒了酒戒了烟。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拄着拐杖在院子里散步练练脚力,晚上看看电视,九点多休息。不打牌爱串门聊天,平日闲时就东家坐坐西家看看,聊聊过去摆摆龙门阵。这段时间各电视台在热播《薛仁贵》,老人说他都看了三遍了,片子里的人物名字脱口而出,还跟我们说起了剧情,说到奸臣时他还会愤愤的骂上几句。

  2008年老人得了一场大病动了手术,现在已经痊愈。前不久老人又做了白内障切除手术。经过病痛之后,老人的保健意识更强了。隔两天就会去村里的医务室量血压,家中也备了些常用药,给自己量体温,还能用放大镜读体温计。田婆婆告诉我们,老人病过之后,这两年腰不弯背不驼了反到更直更硬朗了。我们祝愿两位老人相知相伴健康快乐的一直走下去。

来源:县长寿办

作者:向文静

编辑:张蓉

阅读下一篇

返回麻阳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