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贫村的故事】夜访农家

来源:麻阳新闻网 作者:龙启耀 编辑:张蓉 2019-09-03 16:17:10

  “伯伯,伯伯,给!”

  我转过头去,只见两个男孩站在我背后下方的马路上,一人递给我一个小甜瓜。我本不想要,却又怕他们回家交不了差,会让他们的奶奶不高兴,便只好收下。他们见我接了,就说声“伯伯,拜拜”,像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一样,飞快地跑回家里复命去了……

  今天下午,我们从驻地赶到县城参加单位的半年工作总结会,回到驻地时天已经黑了,家家户户亮起了灯。我们进屋后却发现里面的灯不亮,同事便去门口查看电表上的保险开关,发现开关已经跳下来,便把它往上推,哪知一推上去就跳下来,如此反复几次,不知何故,只得作罢。我用手机手电筒一照,发现开关旁边还有个露出一截的蓝色小卡子,就试着把它摁进去,再推上开关,屋内的灯霎时就亮了。

  乡下的夜,没有喧闹的广场舞,没有熙攘的车流,没有闪烁的霓虹灯,显得十分的宁静。这里下午才下过一场雷阵雨,天变凉了,蚊子也少了,人们都窝在家里看电视,串门闲聊的很少。马路上,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吸收了一天的阳光,此时正卖力地散发着雪白的光芒,也更加衬托出山村的宁静了。我坐在门外的椅子上,借着灯光、和着凉风,细细品读洪江微友刚寄来的散文集《等你,在悠长悠长的雨巷》。

  才看了没几行,马路上走来了三个人,一个老婆婆,两个男孩子。老婆婆对我说家里的灯不亮,开关一推上去就弹下来,她打电话问电力维修人员,人家一时也赶不过来,就问我能不能帮忙去看一看。有了刚才“开关故障”的经历,我心里顿时明白了十之八九。老婆婆的家就在隔壁,我和她们一起走到她家门口,接过小男孩手中的手电筒,找到电表,如法炮制摁下小卡子,推上开关灯就亮了。

  老婆婆对我千恩万谢,并热情地招呼我去她家里坐坐,吃点西瓜。我和同事才吃了西瓜,便谢绝了她的好意。我问她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吗,她说是,于是我和她拉起了家常。老婆婆姓张,1937年出生的,今年82岁了。这让我有点吃惊,她的样子看起来只有七十来岁,耳不聋,眼不花,口齿清晰,腿脚稳当,哪像个八十多岁的人啊,不由赞叹她身体好,“力量”的很。张婆婆家里原本有5口人,最近儿媳妇与儿子离婚了,户口虽然没有迁走,但实际上只有4口人了。她生了4个女儿,1个儿子,儿子是最小的,今年44岁,在浙江打工,从事室内装修,待遇还不错。两个男孩是她的孙子,都在县城的富洲中学读书,大的13岁,读初一,小的11岁,读五年级。为了照顾孩子,她儿子给她们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她平时就负责两个孙子的生活。我想起上个月驻村时,看到她家的门一直是关着的,原来是在街上“陪读”去了啊。

  谈及这些年她家里享受了哪些扶贫政策,张婆婆虽然年事已高,却清楚得很,医保不用自己交钱啦,养老保险也不用自己交啦,两个孙子读书不用交钱还补生活费,上面免费发放鹅苗、鸭苗……一一道来,如数家珍。令她最高兴的,自然是易地扶贫搬迁。她们原来住在马路下面的山弯弯里,出门就要爬山,很不方便,房子是土木结构,年久失修,很不安全。2016年,家里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往上搬到了现在的马路边。新房子114个平米,国家按政策给予了相应补贴,拆除老房子恢复为耕地,又给予了一定补助。家里于2016年就脱贫了,但脱贫不脱政策,该享受的这几年照样享受。说到“脱贫不脱政策”时,张婆婆是满脸的笑。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对扶贫政策的知晓度竟有如此之高,确实很出乎我的意料。我问她对扶贫政策满不满意,她连说满意、满意,国家对贫困户这么好,谁还不满意,那就是没有良心,但生活还是要靠自己,希望两个孙子好好读书,多学点知识。我勉励两个男孩努力读书,将来考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他们腼腆地点了点头。张婆婆说省工作队的同志说了,只要他们今后能够考上大学,工作队还会继续进行资助。

  回到住处,我继续看书。两个男孩一会就送来了甜瓜,过一会又送了一块蛋糕。其实,我帮她们“检修”电路,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举手之劳,却赢得了她们淳朴、善良、金子般的心。我想,这甜瓜和蛋糕饱含更多的,应该是她们对党、对国家、对扶贫政策的感恩之情。

  夜已经很深了,同事们都睡了,张婆婆她们一家人也应该进入了梦乡。我衷心祝愿,张婆婆身体健康,活到一百岁,她们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像这甜瓜和蛋糕一样的甜!

来源:麻阳新闻网

作者:龙启耀

编辑:张蓉

阅读下一篇

返回麻阳新闻网首页